治未病研究中心

Center for Preventive Treatmen

首页>治未病研究中心>经典解读>详情

<<返回列表从中医经典谈“治未病

2019/12/25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实质有2个方面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蓝毓营口J认为治未病思想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预防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故“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将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1未病先防。养生保全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重要的一方面内容,是中医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内经》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日:“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是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孙思邈《千金要方·养生序》日:“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遏于既逝之后。”《丹溪心法》亦谓:“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中医重视人体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于外。”故内养正气的同时外避邪气构成了以未病先防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养生学说的核心内容,并在长期养生防病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卓有成效的措施和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类和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阳平阴秘,精神乃治”。一旦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征象。早在《内经》中,古代先贤就已认定医学的目的首先在于“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其次才是治病祛疾。所谓“先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赢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的状态。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养生保健思想能与现代医学“防病”体系有机结合,我们称“治未病”为理论,更有学者进行研究而形成未病学,将其推至崇高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包含着科学的辨证观,更因为它给临床实践赋予了真实的内容,并对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把“治未病”理论引入临床。将带给人们一个“无病世界”、“无医世界”,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福音。

2防微杜渐。先病而治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刺之,名日治未病。”这应该是“治未病”的第二层意思。针对已成之病,张仲景也强调要早治,防止病邪深入发展,此时一旦误治、延治,就会使病情加重,或成顽疾。张仲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中提到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先安未受邪之地”均是警示已病防变的预防思想。《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强调太阳病过程中,只要出现一部分柴胡证就可按少阳论治,不必等到证候全部具备才用此方,防止病情恶化。《千金要方·卷七·论(脚气)须慎不慎》日:“凡脚气之病,极须慎房事,羊肉牛肉……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酱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大宜生牛乳、生栗子”等,由此同样是已病防变外避邪风,内养正气的关键和要领。《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日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日: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的论述。但病患未生之时,其源往往隐藏,即使有所显现开始时总是细微的,人们难以察觉,即使有所察觉,也不能引起关注,这就给病、患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等到病患已成,祸乱已起,就难以施治了,故《淮南子·人间训》提醒世人:“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同时又告诫人们“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倦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虽是以医学喻为政处事的道理,但其蕴含的未病先防、既病早治的“治未病”思想确能启迪后学,这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其理相同旧J3瘥后防变。病后防病治未病的另一个内容“瘥后防变”亦是与未病先防,已病防复紧密相关的。《内经》已在论热病时首先论及瘥后复病问题,认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并提出“视其虚实,调其逆从”治疗复病的方法。《伤寒论》于六经病篇之后,列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在伤寒病后期大邪已去,病势已减,疾病近愈,但由于气血阴阳未复,脏腑功能未健旺,或尚有部分余邪未尽,此时若能谨起居,节制饮食,禁戒房事,调摄得当,则有助正气的恢复,从而加速病体的完全康复。《千金要方》谓:“病新瘥,未满百Et,气力未平复而以房事者,略无不死。”强调在大病初愈,正气尚未康复的情况下,必须注意生活调摄,避免劳力、劳心过度,以防劳复致病。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防病重于治病,这是《内经》贯穿于始终的指导思想,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他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在《千金方》中,孙思邈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叶天士未雨绸缪的思想,又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指疾病过程中要防变于先,采取主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中医的“治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的认识。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换句话说,中医的“治未病”说,针对的不仅仅是亚健康状态,而是包括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大健康学说。

周宾宾,李敏智,陈培韦健(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